定州是
古国都市,华北重镇。早在新石器时代,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。商代为北方方国。西周时聚落渐增。春秋时,齐相管仲筑城。战国时,中山国在此定都。西汉置卢奴、安险、新处、苦陉四县于今定州市境内。西汉至前秦,卢奴一直是中山国(郡国)都。后燕都于此。北魏皇始二年(397年)置安州,设行台。天兴三年(400年),改安州为定州,今定州由此而得名。今定州市境内当时有卢奴、魏昌、安喜三县。北齐废卢奴入安喜。唐代今定州市境内有安喜、唐昌二县。宋、金、元三代境内只有安喜县。明初撤安喜入定州,至清代仍为定州。自北魏至清,此地曾为行台、府、路、郡、州的治所。民国初废州改为定县,后曾两度为专署驻地。抗日战争初期,中共定县县委将定县分为定南、定北两县。后定北县又分为定唐、望定二县。日本投降后,恢复定北县。民国36年(1947年)定县解放,建立定县市;定南、定北县合并为定县。翌年定县市并入定县。曾是冀中九专署(后改定县专署)驻地。1958年定县、曲阳合并为定县,1961年定、曲两县分置。1986年,定县撤县改为定州市。历史沿革折叠
先秦时期
定州之地古属冀州。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属中山国,是鲜虞族的核心活动区域。中山国被魏国灭亡后又复国,后灭于赵国。
两汉魏晋
西汉置中山国,辖十四县:卢奴、北平、北新成、唐县、深泽、苦陉、安国、曲逆、望都、新市、新处、毋极、陆成、安险。其中的卢奴、安险、苦陉三县,均位于今定州市境内。
东汉中山国辖十三县:卢奴、北平、唐、汉昌、安国、蒲阴、望都、新市、毋极、陆成、安憙、上曲阳、广昌。
曹魏中山国辖十一县:卢奴、魏昌、安喜、蒲阴、望都、唐县、北平、广昌、毋极、安国、蠡吾。
西晋中山国辖八县:卢奴、魏昌、新市、安喜、蒲阴、望都、唐县、北平。
西汉至前秦,卢奴一直是中山国都。
南北朝时期
十六国的后燕定都于此,改名弗连。
北魏皇始二年(397年)攻陷后燕国都,于此置安州,复弗连为卢奴,设行台。天兴三年(400年),改安州为定州(这是定州这一名称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)。辖五郡:中山郡、常山郡、钜鹿郡、北平郡、博陵郡,其中中山郡为定州首郡。卢奴为中山郡治、定州州治。
北齐天保年间合并卢奴、安喜,新县名为安喜,治原卢奴城。
隋唐宋金
隋代开皇年间于中山国故地置博陵郡,辖十县:鲜虞(原安喜县)、北平、唐县、恒阳、隋昌、新乐、毋极、义丰、深泽、安平。
唐代称定州,天宝年间改为博陵郡,后复称定州,属河北道;复鲜虞县为安喜县;改隋昌县为唐昌县,天宝年间又改为陉邑。辖:安喜、北平、唐县、曲阳、陉邑、新乐、无极、义丰、深泽、望都十县。
宋代为定州,博陵郡,定武军节度使,属河北西路,后置定州路巡抚使,辖定、保、深、祁、广信、安肃、顺安、永宁八军州,徽宗年间升为中山府。辖安喜、唐县、曲阳、北平、新乐、无极、望都七县(陉邑县并入无极)。金朝因之。
这一时期定州或中山府皆附郭安喜县。
元朝以来
元代中山府降为散府,属中书省真定路。辖三县:安喜、新乐、无极。
明代改中山府为定州,省安喜县入定州,属京师真定府。辖二县:曲阳、新乐。
清代仍为定州,为直隶省的直隶州。辖二县:曲阳、深泽。
北洋时期改定州为定县,属保定道。国民政府时期直辖于河北省。
名字由来折叠
定州的历史变迁,唐杜佑的《通典》记载的非常详细,《通典·州郡·博陵郡》定州塔说:“定州,帝尧始封唐国之地。战国初为中山国,后为魏所并,后又属赵。秦为上谷、钜鹿二郡之地。汉高帝置中山郡,景帝改为中山国。后汉因之,晋亦不改。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,北岳常山在焉。后魏为中山郡,兼置安州,道武帝改为定州。后周置总管府,领鲜虞郡。隋初郡废,炀帝初置博陵郡,后改为高阳郡。大唐为定州,或为博陵郡。领县十一:安喜、北平、鼓城、恒阳、新乐、义丰、望都、无极、唐昌、深泽、陉邑。”
传统戏剧折叠
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,主要分布于山西、河北、陕西及内蒙古、山东等地。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,后与民间舞蹈、杂技、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,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,逐步形成戏曲形式。清代中叶,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,山西、河北、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、音乐和表演艺术,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,向地方大戏演变。
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,如山西的祁(县)太(谷)秧歌、朔县秧歌、繁峙秧歌、襄(垣)武(乡)秧歌,河北的定县秧歌、隆尧秧歌、蔚县秧歌,陕西的韩城秧歌、陕北秧歌等。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为主,如祁太秧歌、韩城秧歌、陕北秧歌;有的民歌组合与板式变化相结合,如朔县秧歌、繁峙秧歌、蔚县秧歌,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来自梆子腔,板式有头性(慢板)、二性、三性、介板、散板及滚白等,其中的民歌小曲统称“训调”,包括[四平训]、[苦相思训]、[高字训]、[下山训]、[跌落金钱训]、[推门训]等,演唱时采用板胡、笛子、三弦等伴奏,俗称“梆扭子”;有的属于板式变化,如定县秧歌、隆尧秧歌,唱腔板式分慢板、二性(二六)、快板、散板、导板等,演唱时用板鼓或梆击节,大都不用管弦,只用锣鼓伴奏,因此又称“干板秧歌”。
各地秧歌戏的传统剧目分小戏和大戏两类,小戏俗称“耍耍戏”。秧歌戏角色原只有小丑、小旦、小生“三小门”,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须生、花脸、青衣“三大门”。其音乐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点,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容的体制,表演也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。
秧歌戏形式比较灵活、自由,长于表现现实生活。抗日战争时期,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新秧歌剧运动,改革了秧歌戏的音乐、表演、装扮,编演了许多表现群众参加生产、学习及对敌斗争题材的剧目。新秧歌剧运动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——新歌剧,而且推动了秧歌戏等民间小戏的革新与发展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党和政 府的扶持下,各地的秧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,朔县秧歌、繁峙秧歌、定县秧歌、隆尧秧歌等都建立了专业剧团。
定州秧歌戏又名定县大秧歌,主要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,因发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。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,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,清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,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。
定州瓷器折叠
定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、西燕川村一带,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,故名定窑。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。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,还较为粗糙简单,器型以碗为主,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。但在五代中后期,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。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,胎、釉呈现出精、白薄的特征。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。
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,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。主要产地在今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,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。北宋中后期,定窑由于瓷质精良、色泽淡雅,纹饰秀美,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,使其身价大增,产品风靡一时。
定窑在北宋末年“靖康之变”后,由于连年兵灾,逐渐衰落和废弃。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,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,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。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,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。到了元朝,定窑终于逐渐没落。
到20世纪70年代,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。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,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,在仿古的基础上,推陈出新,研制成功了仿古、美术、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,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,产品已远销美国、日本、加拿大、荷兰、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。
定州玉器折叠
秦、汉、魏晋南北时期(公元前221~公元589),秦汉玉器发展迅速,并以西汉河北满城刘胜墓、西汉昭帝平陵(陕西咸阳)、元帝渭陵(陕西咸阳)、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(河北定县)、中山穆王刘畅墓(河北定县)和南越王墓(广州)等出土的玉器为代表,有镂空白玉仙人奔马、玉熊、玉鹰、玉辟邪、龙螭乳丁纹玉璧、鸡心玉佩、玉人、角形玉环以及玉具剑等。
这些玉器玉质莹润,琢制精巧,气韵生动,姿态自如。由于汉代崇尚厚葬,陪葬的玉器还有玉枕、玉衣、玉璜等。东汉时的玉器由西汉富有动势、立体感强的艺术手法逐渐转变为平面、线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手法。魏晋南北时代的玉器基本上继承了东汉玉器的风格,制作较为简单,有的没有纹饰。
定州人文折叠
陈超,我国知名新闻学家,祖籍河北定州,现居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
李夫人,野史中又称李妍,中山(今河北省定州市)人,是汉武帝最为宠爱的妃子之一。她是武帝宠臣、宫延乐师李延年的妹妹,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姊姊。
李延年擅长音律歌舞,故而颇得武帝宠幸。一日延年为武帝献歌,歌词称:“北方有佳人,绝世而独立,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。宁不知倾城与倾国,佳人难再得!”武帝闻得此曲,极为感慨叹息。武帝姊平阳公主便告诉武帝,歌中的佳人就是指延年的妹妹,即李夫人。李夫人随后得武帝召见,由是深得宠幸。
李夫人早卒,武帝以皇后之礼安葬,后来还封其弟李广利为贰师将军,李延年为协律都尉。武帝驾崩后,霍光揣度其意旨,为李夫人追上尊号为孝武皇后。
李夫人生一子刘髆,为昌邑哀王。其孙刘贺,袭昌邑王,只当了二十七日的皇帝。
刘琨(271~318年),字越石,中山(今河北定州)人,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。西晋诗人、音乐家和爱国将领。
宫素然 定州人 古代第一位女画家,著作《明妃出塞图》,该画于清朝咸同年间流入日本,现藏于日本大阪节立美术馆。画面描绘西汉元帝时,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,出塞和亲跋涉塞外路上的情景。
方言文化折叠
定州方言为定霸小片,定霸小片(根据《中国语言地图集》、《汉语官话方言研究》)是冀鲁官话保唐片的一个分支,分布在河北省中部。该小片西邻冀鲁官话保唐片涞阜小片,北邻北京官话,东为冀鲁官话保唐片(有争议)天津小片,西南为冀鲁官话石济片,东南为冀鲁官话沧惠片。
阴平一般不读高平调。这是与蓟遵小片的主要区别。
大多可以在轻声前区分阳去与阴去。
儿化的前一字为开尾韵、u尾韵或尾韵时,多数地点“儿”自成音节典型读音:面条儿,豆角儿